今冬,让孩子远离冻疮

2007-11-27 00:00:00 来源:

  小萌今年8岁,从去年开始脚就生了冻疮,今年气温一下降,去年冻过地方又隐隐发红,又有了要生冻疮的迹象!妈妈看了焦急难奈,听说生了冻疮以后会年年发作,这可怎么办呢?
  冻疮是一种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初冬和早春的时候,系因长期寒冷(10℃以下)作用于皮肤所致,冻疮的发生与营养不良、缺乏运动、天气变化、环境等因素有关。儿童由于皮肤薄嫩、血液循环较差而多发冻疮。患有手脚多汗症、慢性贫血、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病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冻疮。就地域来说,北方有暖气的地方不易发生冻疮,长江流域冬季气温多在10℃以下,室内又没有暖气,容易发生冻疮。寒冷会对冻伤部位组织中的微动脉和微静脉造成持久地功能损害,导致动脉麻痹扩张,静脉淤血,对外界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因此过去患过冻疮的人,如防冻措施跟不上,更容易复发,有时连绵几年不愈。
  冻疮在初起时往往不被察觉,待手脚感到刺痒、灼痛时,轻微冻疮即已形成了。这时如能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局部保暖,还能使冻疮逐渐好转,如果防冻保暖不及时,冻疮还会加重。紧接着,局部皮肤变成紫红色,红肿而且有硬结。当感觉刺痒、灼痛、胀痛时,就不易治疗了。继续下去便会形成水疱或溃烂,表面有渗出液,并往往伴有感染发炎。在寒冷潮湿的情况下,人体局部组织的温度在 0~10℃时,就能发生冻疮,轻微冻伤病理改变主要在表皮或真皮,严重冻疮还可伤及肌肉或骨骼,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冻疮多发生在远离心脏的末端部位,如手、足、耳轮等处。这些部位皮下脂肪较少,血管微细血流量也少,再加上初冬或早春时人们往往忽视棉鞋、手套的穿戴,所以多发生冻疮。冻疮发生除了寒冷因素外,鞋袜潮湿、鞋过小过紧、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局部活动少也是诱发原因。
  从易发病群体来看,冻疮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多于成年人。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皮下小血管耐寒力差,遇到寒冷,血管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致使局部血液循环变差,血流量减少。另外,初冬和早春时节,青少年不愿穿棉鞋,在学习时又静止不动,手足活动少,末稍血液循环不良。
  预防冻疮关键有三条
  一是加强锻炼、提高耐寒能力;二是及时做好保暖工作,随着气温变化及时穿上棉鞋、戴上手套;三是注意营养,保证身体足够的能源供给。这三条中提高耐寒能力是较本质的。耐寒素质提高了,身体对外界气温变化就能很好地适应,对寒冷的适应力自然比较强。经常用冷水洗脸、擦身的人很少发生感冒;经常进行冷水浴或冬泳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也是绝少发生冻疮的。这就说明了耐寒锻炼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对寒冷的应激能力。在高寒地区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外出长时间坐车,往往会冻伤双足,但步行时倒不容易发生冻伤。说明活动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所以积极参加冬季锻炼、课间10分钟到室外跑跑跳跳,会加强末稍循环,提高手足的耐寒能力。有冻疮史的人,更应注意局部的保暖和活动。可经常揉搓手足,促进局部血液循坏,如能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1、日常护理
  对易患冻疮部位的皮肤要进行特别关照,及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天寒出门时戴上口罩、手套等防寒用具;鞋袜应宽大、保暖、透气性好,勤洗勤晒,保持干燥;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改善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起居应避开潮湿的小环境,被褥要经常晾晒;中小学生喜欢穿旅游鞋,白天活动较多,足部多汗,湿冷的足部微环境极易造成冻疮的发生,因此家长要注意每晚给孩子烤鞋和更换鞋垫;避免让儿童在寒冷的季节里玩水,洗手后应该彻底擦干双手;外出玩耍的时候要要在暴露部位,如脸、耳、手等处涂抹油性软膏,以减少散热。
  2、冷水洗脸
  5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锻炼使用冷水洗脸、洗手,能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起到预防冻疮的作用。
  3、饮食预防
  冬天多食牛羊等热性肉类和高蛋白食物,应该进食充足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物,保证身体有足够热量的营养物质来抵御严寒。
  冻疮的家庭治疗
  得了冻疮不要用热水烫,也不要用火烤。没破溃的冻疮白天可用冻疮膏或喜辽妥软膏外涂,每日l~2次;晚间使用中药(桂枝、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叶、干姜各20克加水3000毫升,煮沸后放至温热时)药液浸洗和药渣揉搓冻伤部位15分钟,每晚一次,连续使用2周为一个疗程,对反复复发的冻疮有良效,本法可以在初冬冻疮首先复发时开始使用,配合日常生活的保暖、饮食、运动、药物(如烟酸)调理,多数轻度的冻疮可以在1~2年内彻底治好而不再复发。
  冻疮己破溃的应去医院求治,对于反复不愈的冻疮同时伴有关节疼痛等症状时提示可能有其他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雷诺氏病等的可能,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3333
3334
更多>
更多>
樱井英幸

樱井英幸

河北一洲肿瘤医院

擅长:质子治疗,放射治疗,质子束疗法治疗肝癌,X射线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

立即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